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课题《循环井水力环流特征刻画与水动力智能调控》顺利通过综合绩效评价验收
发布日期:2025-01-22
作者:姚禹
编辑:能源学院
点击:
2025年1月22日上午,吉林大学石油化工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周睿教授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地下水原位同步修复一体化设备”课题一“循环井水力环流特征刻画与水动力智能调控”(2020YFC1808301)以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在成都召开了课题综合绩效评价会。绩效评价专家组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焰新院士、清华大学李广贺教授、南京大学吴吉春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仵彦卿教授、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刘晓端研究员、四川大学徐恒教授、上海大学李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董惠琴高级会计师组成,王焰新院士担任项目专家组长。项目及课题参研单位的研究骨干近6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课题负责人周睿教授从课题研究任务、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取得的重要成果及标志性亮点、组织实施管理、人才培养及经费执行情况进行了验收汇报。专家组对照项目任务书,审查了课题科技报告、课题绩效自评价报告、课题审计报告及成果证明材料,经过认真讨论和质询,充分肯定了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一致认为课题组在执行期内完成了全部考核指标要求,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

图1 周睿教授进行课题汇报
课题由我校牵头联合成都理工大学和宝航环境修复有限公司,自2020年10月实施以来,针对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特性复杂,循环井水动力驱动下地下水环流分布特征不明确、污染物迁移行为及相间分配机制不清楚、缺乏循环井技术参数优化设计工作方法等“卡脖子”关键难题,构建了循环井水力环流特征定量化刻画表征指标体系;设计了多滤层循环井,解决非均质地层渗透系数差异导致的水力循环低效扰流技术瓶颈,建立多滤层循环井水动力调控技术方法;探究了循环井水力激发条件下污染物固-液-气三相界面行为与转移机制;开发了循环井系统工艺设计及运行参数优化计算模拟系统;形成了循环井关键设备功能组件。课题执行期间发表高水平论文11篇;申请美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13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项;形成关键部件1套,地下水循环动力系统集约化撬装式设备1套;公开《地下水循环井水力环流模拟与水动力调控参数优化设计技术指南》团体标准1项;形成循环井三维水力环流模拟与水动力调控参数优化设计计算系统1套。培养研究骨干4名,博、硕士研究生13名。经课题设计确定的循环井结构参数及水动力调控参数在合肥某污染场地开展了工程示范应用。课题研究的各项成果填补了我国缺乏循环井技术实际场地工程设计工作流程的空白,对于提升我国循环井技术与装备的自主创新水平和研发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本研究成果已得到长春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并形成了商业化推广模式,后续也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图2 示范现场验收情况